隨著社會進步,生活水平的提升,大腸癌漸漸成為我們身邊常見的癌症。因為過度豐富的飲食與日夜顛倒的生活方式常會導致消化與排便的不正常,日積月累就引起細胞的病變。中醫認為大腸癌是由於濕熱下注造成邪毒癰腫所致。意思是說身體消化系統由於長期處理膏粱厚味不健康的食物而失調,使得一些不好的代謝產物(濕熱)不能順利排出體外,這些濕熱產物逐漸累積在大腸內,刺激腸壁慢慢出現瘜肉或潰瘍發炎,輕的引發痔瘡,嚴重的最後大腸細胞癌化,大腸癌於焉成形,這也就是中醫說的「邪毒腸癰」。因此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應該每年定期做糞便的檢查,高危險群的民眾更應該接受大腸鏡的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及早診治。
定期檢查固然重要,防患於未然更是要緊。中醫向古就有「治未病」的思想,亦即要去治療還未成形的疾病,這就是現代所謂的「預防醫學」。對於腸胃道的保養,中醫認為應該要三餐定時,均衡飲食,不食生冷。尤其注意每天的排便次數與時間。排便以每天1-2次為宜,顏色深黃褐,質地軟硬適中,成形為佳,過度粗細皆不理想。軟散或黏滯都表示大腸的功能已經開始出現問題,應該要加以調理。排便時間以早上五點到七點最好,由於經絡理論發現這個時段是大腸經循行的時間,能夠自然有便意,每天定時排便,會使大腸健康有活力。可惜現代人生活作息不正常,晚睡晚起又要趕上班趕上學,根本不會在早晨上廁所,長期下來便秘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這些都是誘發大腸癌的遠因。另外在中醫的臟腑理論中,還有「肺與大腸相表裏」的關係,所以要常常注意呼吸系統的健康。臨床上常常看見過敏、氣喘甚至感冒時候,患者會出現排便不順的情況。若長期肺部不健康,排便一定不順暢,久而久之也會成為心腹大患。
目前大腸癌的治療以西醫為主流。手術、化療、放療是標準治療三部曲。然而在治療的過程中,會有許多治療的不適症狀出現。健保局與中醫全國聯合會為了照顧民眾罹患腫瘤接受治療時所發生的合併問題,特別開辦「西醫住院中醫會診」的試辦計畫。只要是腫瘤患者住院治療,都可以申請中醫來會診輔助治療,費用由健保支付。這個已經實施幾年的計畫,嘉惠了許多在抗癌路途中奮鬥的民眾。大腸癌的患者在經過手術或化放療的治療當中,常會出現例如疲倦、血球不足、口唇乾燥、嚴重噁心嘔吐,甚至掉髮出血等問題。中醫提供中藥、針灸、推拿等治療方式,針對這些問題加以處理,獲得腫瘤患者許多正面的迴響。
在臨床上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患者治療中紅血球或白血球過低,以致患者無法繼續接受接下來排定的化療或放療。這樣的患者到門診求治,中醫通常會給予補益氣血的方子如聖愈湯、八珍湯來提升血球數,只要在療程的前一兩個禮拜開始服用,患者的血球數就可以回復到正常的數值,順利接受下一次的放化療處理。臨床上也處理過血球不足,因此患者施打血球增生素,雖然血球會增加,可是會出現嚴重腰酸的副作用,這樣的症狀配合針灸就有很好止痛的效果。也有患者在放化療當中會出現嚴重嘔吐,不只無法進食,吐到沒有東西還一直乾嘔,止吐針都沒有效,那種痛苦不是當事者實在難以形容。這樣的患者可以在住院當時請求會診中醫,我們會給予針灸來預防治療,使用內關、中脘等穴道會給患者天壤之別的感覺,這些都是我們臨床的經驗,也是患者親身的經歷。對於這種可以解除患者痛苦,增加抗癌信心的合併治療,實在應該大力推廣以幫助更多的抗癌鬥士。
今天的中醫已經迎頭趕上時代,中醫輔助癌症的治療有許多都經過國際醫學期刊的報導與證實,大腸癌的病友們可以就近向醫療機構附設的中醫部門諮詢相關訊息,看看是否能有減輕治療副作用的輔助療法。另外不要輕信民間許多未經驗證的秘方或不知名的昂貴草藥,以免延誤治療的寶貴時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